Saturday 28 March 2009

莎士比亞

莎士比亞(William Shakespeare,1564-1616),英國最著名的詩人、劇作家。除了 37 部劇本外,寫有 154 首十四行詩,其中大多數是情詩。這些詩有寫給異性戀人的,也有寫給同性友人或愛慕對象的——據說是一位貴族青年。不管是異性戀、同性戀或友情,人間一切美好事物最大的敵人即是時間或死亡。如何對抗或克服時間的威脅,超越死亡,就成為人生,乃至於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的重要主題。中國人所謂的三不朽,立言是其一,莎士比亞也深信文字的力量,認為他的詩將不朽,在他死後繼續發揮效力。此處所譯的兩首詩皆觸及此一主題,然而趣味卻大不同。

在第 18 首十四行詩裡,莎士比亞認為用象徵熱情、美景的「夏天」不足以描述他愛人的美好形象,因為它多變無常且無法逃脫自然遞嬗的法則。唯有他的詩作才能賜予戀人「永恆的夏天」,賦予愛情永恆的生命,以對抗死亡。此時的詩人是神采飛揚的,企圖向世人宣揚他對愛情以及文學的信念,結尾的幾行鏗鏘有力,是幾百年來一再被吟誦的名句。

而在第 71 首十四行詩裡,我們看到的卻是對愛情(或許隱含同性之愛)充滿無奈憂慮、對文學存有些許疑懼的詩人。他希望他深愛的人在他死後不要提起他的名字,唯恐兩人的不尋常關係會因此不經意洩露,讓世人以庸俗的價值觀去評斷或曲解他倆的情愛,而平白蒙受屈辱(「免得精明的世人看透你傷心處,/讓你在我死後跟著我一同受辱」 )。雖仍相信文字的力量(諷刺的是,還包括其殺傷力),但此刻的他溫柔自苦地讓愛情的價值凌駕文學之上,因為愛得真切,他願意做個被世人遺忘名姓的詩人。和前首詩相比,這首詩裡的複雜的情愫更令人玩味。

同樣是相信文字的不朽,同樣是「4行 + 4行 + 4行 + 2行」的結構:一首詩堅信能使所愛的人流芳萬古,另一首卻深怕累及所愛,讓其蒙羞萬年,其中境遇看似衝突,其實是有情但能力有限的人類捍衛愛情的不同方式。

第 129 首十四行詩,可以說是驚人之作,以有限的十四行篇幅中,把「性愛」如此龐大之題材,維妙維肖、深刻生動、淋漓盡致地表現出。凡為人者,讀後皆驚心,動心,會心,小心。難怪十九世紀英國批評家瓦茨鄧頓(Thedore Watts-Dunton)稱它是「世界最偉大的」一首詩。

最後兩首是從莎士比亞戲劇裡選出的情歌。〈噢我的愛人〉出自《第十二夜》(The Twelfth Night)第二幕第三景,是當時流行的歌謠,在伊麗莎白時代許多歌本裡都可以找到,但專家仍推定是莎士比亞之作,似是莎士比亞採舊歌改寫而成。此曲流傳至今,作曲者是莎士比亞的鄰居,有名的摩利(Thomas Morley),可以在許多 CD上聽到。〈那是一個情人和他的姑娘〉出自《如願》(As You Like It)第五幕第三景,歌「及時行樂」,讚青春之美好,在當時亦大受歡迎。1599年,摩利在《如願》一劇首演幾個月後即出版了他所譜之曲,迭經演唱,迄今不衰。

四百多年來,除摩利外,不斷有作曲家將莎士比亞這兩首歌譜成曲,傑出者如奎爾特(Roger Qüilter,1877-1953),瓦洛克(Peter Warlock,1894-1930),芬奇(Gerald Finzi,1901-1956),德玲(Madeleine Dring,1923-1977),喬吉(Orbán György,1947-)等,可以找到多種CD版本或從網路上聽到。另外莎士比亞第18首十四行詩也被多位作曲家譜過,其中瑞典籍林伯格(Nils Lindberg,1933-)的無伴奏合唱版本頗令人喜愛,網路上可以聽到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